百日告別,又名Zinnia Flower ,百日菊 ,描述育偉和心敏在同一場連環車禍中,失去了他們的另一半,不同背景,不同故事的他們,又是如何面對這一切,如何和最愛的人告別?
故事改編自導演林書宇的親身經歷,導演用自身和另一位同一天喪夫的女士的體驗還有故事告訴我們,何謂告別,如何告別。
***********************************
(以下有雷,請自行斟酌觀賞)
***********************************
一起連環車禍,失去了很多條生命,無數個家庭破碎,育偉失去了他的妻子和還未出生的孩子,心敏失去了她的未婚夫。兩個人都還沒完全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就被迫面對決定後事,這是很常見也是我非常討厭的一塊,我不懂為什麼每次有人離開,所有人關心的,就如同故事裡的一樣,該用哪種宗教,該有什麼儀式,如何如何,但重點是,留下來的人呢? 另一部電影<父後七日>也有類似的討論,其他人,所謂想幫忙的親戚朋友,種種點子意見,又代表什麼,是關心? 是撫慰? 是陪伴? 還是儀式?
儀式決定以後,開始有人試著安慰育偉和心敏,如何走出來,要開心面對以後,我也感同身受…等,有時我真的覺得很可笑,為什麼你最心愛的人離開? 不能難過? 換一種說法,傷心難過,為何又不可被接受。或許有人轉換很快,但也有人需要時間平復,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要有自己的時間,整理自己,梳理這一切,而不是旁人的一言一語。
電影裡我們可以看到,育偉一開始選擇的方法是憎恨,他選擇把自己內心的憤怒和傷心轉給貨車司機,藉此忽略自己內心的傷痛,但等到他聽到司機母親的話時,他才終於明白,這場意外,受傷的不只有他,難過的不只有他,於是他只好選擇用其他的方式繼續下去。心敏的妹妹希望陪她,但心敏拒絕,或許每個人在面對難題時,有時的確需要幫助,但有時,你需要的,只是獨處。
人在傷心難過時,需要的是溫度,人心的溫度。育偉和同事發生關係,過程中他一直在哭,他或許只是想要陪伴,或許只是想要一個抒發,心敏和妹妹,和未婚夫的弟弟的對話,擁抱(聽說有版本也有發生關係),都一再說明了,人在脆弱時需要的,是感受,感受人的溫度,感受我還活在這世上的證據,感受這世界需要我,有我存在的價值,感受到繼續努力下去的意義。
育偉不想看到鋼琴,因為鋼琴代表著妻子,但仍挨家挨戶的還鋼琴學費,心敏不想再看到喜帖,但仍到當初決定蜜月旅行的地方去,把當初兩人計畫的地點一一走遍,兩個人都避免見到心愛的人相關的東西,但卻又有意無意地不斷踏進去,或許是因為害怕見物思情,害怕再次傷心,但卻又按捺不住思念,不斷的追尋他僅存,遺留下的種種回憶,只因為不想忘記,不想失去。
在沖繩遇到的老婆婆說,我以前跟我先生走這個階梯的時候,我先生他,都不理我,就自己先爬上去,但我就慢慢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速度嘛,反正不管爬哪條坡道,他都會在上面等我。或許是在暗喻,無論面對什麼,無論發生什麼,心愛的人,總會在遠方等待著你,或許這位老婆婆的先生已經不在了,但她仍相信,唯有繼續往上爬,才有機會見到他。
心敏說,你不覺得,他們說做七是為幫離開的人祈福,但比較像是不斷提醒我們,他們真的走了,給一個期限,要我們放手。到底這些儀式,朋友的陪伴,感受是什麼,是要我們勇敢的走下去,重新找到活下去的意義,還是接受,接受這一切,接受那個重要的人已經離開的事實? 心敏拜訪仁佑的國中老師,國中老師給她看仁佑當年為了安慰老師失去女兒給她的卡片,上面畫著一朵百日菊,寫著,花開花謝終有時,或許比起其他人,某些難關總是需要自己去面對的,而看到仁佑的信心敏才終於明白,接受,這一切。
最後育偉和心敏走出來了嗎? 最後一幕,車子穿越在山林間沒有盡頭,沒有出口,或許所謂的告別,所謂的接受,所謂的走出來,都沒有一定的答案,或許導演只是想藉由自身的故事告訴我們,當我們今天面對失去,面對離別,我們要做的,是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找尋自己內心的窗口。接不接受,面不面對,不需要管旁人說什麼,什麼宗教儀式,因為那是自己最重要的人,只有自己明白那種感受,也只有自己能去決定所有的一切。最重要的,是不管發生什麼,那個最重要的人依然在哪裡,依然在你心中。沒有離去,只是告別。
台詞
第七天 頭七
亡者神識七日一覺 知曉自身已亡 唯情難捨 頻頻回望
第三十五天 五七
回煞之期 隨煞而歸 為免寂寞 死者與生者共眠
第四十九日 七七
孤單的旅人來到冥河渡口 此去陰陽分界 人鬼殊途
百日
此日為卒哭祭 至此之後 不能再哭 活著的時間 已包含死亡的時間裡
如光在影之中,如喜在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