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席地而坐,又名An Elephant Sitting Still。描述四位為了生活奮鬥的人們搭上長途巴士,只為了能看見滿州里那隻坐在地上不動的大象。
本片獲頒第68屆柏林影展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第55屆金馬獎觀眾票選最佳影片、最佳劇情長片、最佳改編劇本獎
***********************************
(以下有雷,請自行斟酌觀賞)
***********************************
「你知道滿洲里嗎?滿洲里的動物園裡有一頭大象。牠他媽的就一直坐在那,可能有人老拿叉子扎牠,也可能牠就喜歡坐在那,然後所有人就跑過去,抱著欄杆看,但有人扔什麼吃的過去,牠也不理。」
陰鬱的北京胡同裡,流傳著這麼一個大象的故事。而就如同散不去的霾壟罩著大地,電影裡的人們也就被困在這逃不去的牢籠之中。
于城,城裡有名的黑道。在親眼目睹朋友跳樓後除了要躲避嫌疑,還要擔起哥哥的面子與責任找出讓弟弟受傷的兇手。卻是在失落之餘把錯怪罪在自己追求不成的女生身上,在中槍後成了唯一沒有抵達滿州里見到大象的人。沒死,卻也無從前進。
被家裡趕出來的韋布在學校沒什麼朋友。失手傷了同學後為避免家人受到牽連決心逃走,卻發現關心自己的奶奶、心儀的對象和信任的同學都早已不是以前的樣子。他能去哪,又有哪裡容得下他。
被發現和副主任有過一段的黃玲決心逃走。在事情曝光前亮麗的外表下,是母親有著和自己類似的遭遇,不穩定的收入連帶家庭陷入困頓,而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走上和母親一樣的路。被繼承的東西,從來都不只有血緣。
王金,在被趕到養老院前僅剩陽台般大小的尊嚴。在兒子為了孫女的未來早已將自己拋棄的同時失去唯一了解自己的狗。比起其他人將滿州里的大象當成生命的下一個出口,王金更像是在尋覓自己的終點,一個不是養老院的地方。
四個人都為了躲,躲一個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的東西,抑或是另一種層面的追求,卻也沒有人知道前方有什麼。那是一種茫然,面對生命的無力感,彷彿世界不斷告訴自己要堅強的努力下去卻沒人告訴自己要往哪裡堅持多久。看大象,一個虛無的目標成了四人最後的追逐,在這個已經背棄他們的世界裡最後僅存的一點存在。
大象究竟代表什麼,我想就連劇中四位角色自己也不是很明白。也許是對社會的現狀感到不滿轉而遷怒的目標,是對不斷讓自己失望的世界最後一點美麗的想像,抑或只是對生命感到死心的虛無。胡波的大象又是什麼? 胡波的大象又在哪裡?
電影的最後沒有逆轉,沒有救贖,更沒有人因此解脫,大象成了象徵,僅剩片尾的最後一絲嚎叫。虛無,是胡波在電影最後唯一留給觀眾的東西,象徵著人生如同劇中角色終其一生只能追逐那些飄渺的目標。在這偌大無垠的世界裡,不斷地找,不斷地跑,不斷地墜落,然後墜落。
極致簡單又無意義的日常對話一面推動故事一面呈現生命被生活所困的無奈,交錯的剪輯和複雜的人際關係營造出如枷鎖般的絕望和沉重感。文學性和哲學性兼具的電影主軸搭配最後片尾長達20分鐘的長鏡頭是對自己偶像匈牙利導演Béla Tarr與俄國導演Андре́й Арсе́ньевич Тарко́вский (安德烈·艾森耶維奇·塔可夫斯基)的致敬。
在這部長達4小時的電影中,胡波精湛的展現了自己同時具備作家與導演的驚人天賦。作為生涯首部長片就以不到30歲的年紀創作出這部極具個人特色同時傳達自己所思所想的電影,考量到電影製作過程中得到的資助和投資方的各種限制,胡波能在最後呈現出這樣的作品真的非常驚人。
電影中有數個不長的長鏡頭我非常喜歡,對於劇情沒有任何推動事後也沒有更多解釋,彷彿拖延浪費整部電影的時間是一種有趣的呈現,而或許浪費時間,正是最能讓觀眾感受到虛無的方式。
渴望讀者,為獲得欣賞感到開心,卻也同時害怕成就帶來的扭曲,扭曲自己原先創作的本意,所以孤僻、遠離人群,甚至不願對世界妥協。也許胡波的天才不只在電影的呈現,更預見了在自己死後<大象席地而坐>因為自己的死和各大影展的成功得以成名,所以選擇一死來避免自己莫名成了被潮流吹捧成神的下一面文青招牌。
Béla Tarr曾說,他(胡波)不接受世界,這世界也不接受他。孤傲或許是藝術家的通病,胡波的獨讓他難以融入這個世界,也讓這個世界從未了解他,但他卻用自己的方式理解這個世界,創建屬於自己的世界,一隻不屬於這個世界只屬於胡波的大象。
人們說先知總是寂寞的,或許正是這些不輕易被世界所理解和接受的靈魂,才能在如此嚴峻的條件和限制下,創作並完成這部電影吧。
台詞
世界是一片荒原
活著就是很煩
我能明白我自己嗎?
人活著呀,是不會好的,會一直痛苦,一直痛苦
我回去了
回哪阿
你能去任何地方,可以去。到了就發現,沒什麼不一樣的,但都過了大半生了,所以之前,得騙個誰,一定是不一樣的
留言列表